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和管理队伍

      

      中心现有教师88名,其中教授27名,副教授33名,讲师28名,68人具有博士学位。团队跨7个学院,由来自计算机学院、软件学院、信息学院、自动化学院、机电学院、机械与车辆学院以及网络中心的教师组成。这种“以计算机学科为主体,多学科紧密结合”的团队设置,从结构上保证了教师队伍学科背景的交叉融合,为实现面向专业应用的教学目标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在教学与教改中,以名师为核心、中青年教师为骨干,充分发挥学科交叉优势,学历、职称、年龄和知识结构合理,多年来深受学生欢迎,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

      

      1. 通过教学名师的示范作用,打造队伍凝聚力

      

      中心主任李凤霞教授,北京市教学名师,作为“计算机公共教学”国家级教学团队负责人和“虚拟现实与仿真计算”学科方向带头人,担任教育部大学计算机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副会长、中国计算机学会虚拟现实与可视化技术专委会副主任等工作。多年来坚持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在她的带领下,团队建设、平台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虚拟仿真实验创建等都获得了丰硕的教学成果,影响了一批青年教师热爱并投身教学。

      高飞教授,北京市教学名师,信息与电子学院对抗技术教研室教学副主任,兼任计算机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指导委员会理工类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她主持的“数据结构与算法设计”获批北京市精品课程,“C++与数据结构教程”获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公开出版计算机教材6部。

      在李凤霞教授和高飞教授的示范作用引领下,中心形成了勇于进取、团结协作、朝气蓬勃的团队文化标签。

      

      2. 发挥学科优势,提高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水平和研发水平

      

      中心依托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和软件工程一级学科,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和研发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中心整合教师多学科交叉的技术优势,将各学科的科研成果转化为虚拟实验资源。例如,基于车辆传动系统中水箱系统的原理设计了“仿真计算与模型优化实验”,通过交互实验使学生了解系统建模与仿真的基本概念及模型优化与验证思想,理解离散系统仿真原理;在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仿真中应用的最新数字化表演技术转化为程序设计课程中的“队形变换跟随算法实验”;面向军工装备制造业的智能优化排产软件转化为计算机科学导论中的“优化算法实验”。中心教师的学科优势以及教学与科研的良性互动提升了虚拟实验的教学和研发水平,保证了教学内容和学术思想的先进性。

      

      3. 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实现教师队伍的可持续发展

      

      中心非常重视青年教师培养,多年来始终坚持“有计划、有措施、有文件、有指导、有反馈”的青年培养机制和“教师竞聘上岗”制度,通过授课前的试讲、授课中的督导和授课后的评价为教学队伍提供质量保证。中心经常组织青年教师进行教学观摩和交流研讨,在教学内容的把握、重点和难点的处理、以及讲授方法、学时分配、引用案例、设计问题等方面的经验,提升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自身素养。近年来,中心的青年教师迅速成长,他们的新思维、新知识、新理念为整个中心的教育教学改革注入活力。

      

      4. 建立专职管理队伍,确保中心的高效运转

      

      中心的管理采取主任负责制,校、院共同管理,学校每学年为中心下拨实验的建设和运行经费,以满足日常实验教学运行的要求。有10名专职人员进行日常管理、维护、运行等工作,并聘用日常值班维护兼职人员。实验室每天准时开放给教师教学和学生实验。中心严格执行学校安全、保密的各项规定,定期组织相关规章制度的学习,明确每个岗位职责,确保了示范中心安全、稳定、有序、有效的运行,中心成立至今未发生任何安全责任事故。

      中心制定了相应的规章制度和具体实施措施,统一对实验教学仪器设备、人员、实验安排等进行管理。教学仪器设备的使用能够做到集中管理、统一调配、资源共享,严格依照《高等学校仪器设备管理办法》、《北京理工大学仪器设备管理办法》执行,为了确保师生的身体健康,体现实验室的人性化,虚拟仿真实验室配备良好的设备、空调等设施,实验室整洁、明亮,规划整齐、保障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